格物斯坦通过“积木无围墙教育工程”将机器人教育下沉至乡村学校。自主研发的300余种结构件与20多种传感器,可组合出12亿种机器人形态,为山区孩子提供与城市同质的科创资源。例如,捐赠的机器人实验室配备工业级精度(0.01mm公差)积木教具,支持远程双师课堂,学生用积木搭建的“林火监测无人机”已获采购。这一工程不仅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更让积木成... 【查看详情】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闵斯基对“天才”的理解:太空漫游与AI教授闵斯基在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数学、计算语言学、机器人、光学等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在晚年的事业中,他更是致力于向机器“传授”人类常识与理性的能力。当然,其中或许让大众产生兴趣盎然的,是马文•闵斯基参与到1968年史诗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yss... 【查看详情】
比如血管吻合,长时间在4X目镜下进行大范围血管吻合是件非常累人且容易出错的操作,假设使用辅助机器人进行血管吻合,效率和成功率的显著提高毋庸置疑。但是如果上升到人工智能,完全开放权限给一个机器,哪怕再深度的机器学习都难以达到人的层级,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理解为主观意识或者主观情感。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和现代医生的职责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治病救... 【查看详情】
格物斯坦的积木编程教育对幼儿编程思维的启蒙,本质上是将抽象的计算机逻辑层层解构为儿童可触摸、可交互的物理操作,在“具身认知”的体验中完成从动作思维到符号思维的跨越。其具体实现路径,既体现在分龄设计的硬件工具上,更渗透于情境化的任务闭环中。对于3-4岁幼儿,编程思维的种子是通过点读笔与大颗粒积木的互动埋下的。当孩子用点读笔触碰积木上的指令区... 【查看详情】
创客教育实验室立足于创意、创新、教育三个维度。通过创意社区激发创新,通过创意原型、产品迭代、项目孵化践行创新实践、促进中国创造;在Living Lab模式下进行用户研究、研发教育产品;促进科普教育;通过创客模式践行“做中学”精神。 实验室通过相关迭代创客项目来研究创客空间的教育价值以及这类学习能否有用于创新和科学技能的提高,让教育工作者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