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阶:山区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内切外垫,修成一外高里低的台面。在土石山区、坡度大(10°~25°)坡面上采用具有蓄水保土的功能。水平阶的设计计算类同梯田,实际相当于窄式梯田。阶面面积与坡面面积之比为l:1~4。可应用梯田的计算方法。水簸箕: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在坡地上宽而浅的沟中,修筑一道或数道平顶土埂,形似簸箕,故称。钱鳞坑: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可将树植在坑中。水窖(旱井):在土质地区的水窖多为圆形断面,可分为圆柱形、瓶形、烧杯形、坛形等,其防渗材料可采用水泥砂浆抹面、粘土或现浇混凝土;岩石地区水窖一般为矩形宽浅式,多采用浆砌石砌筑。根据形状和防渗材料,水窖形式可分为:粘土水窖、水泥砂浆薄壁水窖、混凝土盖碗水窖、砌砖拱顶薄壁水泥砂浆水窖等。挡土墙: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在挡土墙横断面中,与被支承土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墙背;与墙背相对的、临空的部位称为墙面;与地基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基底。 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以外,因施工建设等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危害的区域。四川农业水土保持方案验收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漫地、引水上山等。小水库:库容在1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之间的水库。其中,库容在10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的为小Ⅰ型水库,库容在1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的为小Ⅱ型水库。蓄水塘坝:塘坝是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修筑的一种小型蓄水工程,拦截和贮存当地地表径流的蓄水量不足10万的蓄水设施.用来积聚附近的雨水﹑泉水﹑以灌溉农田。引洪漫地:应用导流设施把洪水引入耕地或低洼地、河滩地以改善土壤水分、养分条件的措施。四川农业水土保持方案验收水土保持方案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要紧密聚焦水土保持,开展重点宣传,创新形式、及时发声,强化导向、凝聚共识。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宣传。公开曝光一批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管理,明确新时期功能定位,细化实化评定、评估的程序和标准,发挥好科普宣传和示范作用。做好水土保持扶贫工作。抓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落实,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投资对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倾斜和支持力度,落实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与管理支持贫困户的政策要求。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切实做好城口县定点扶贫帮扶工作,巩固城口县脱贫攻坚成效。翰鼎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做好水土保持相关工作。
完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11做好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编制全国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十四五”实施方案。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编制完成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12做好水土保持规划评估与考核。完成对省级2019年度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情况的评估,向报告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会同六部委部署对省级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情况的五年考核工作。未出台省级考核办法的省份要尽快出台本地区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已出台考核办法的省份要抓紧开展考核,强化结果应用,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法律规定,对三种违反水土保持法规定的行为且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50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贫困山区和沙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0年底,全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近81平方公里。其中营造各类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果面积、坝地等基本农田及治沙造,还兴修了大批蓄水保土工程。这些水上保持工程每年可拦蓄泥沙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方,增产稂食170亿公斤,生产林果产品300亿公斤,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自1980年以来,全国开展的七大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覆盖总面积已达180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0多个县。全国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达2万多条,其中有5000余条小流域已完成治理任务。 :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四川农业水土保持方案验收
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包括工程设施。四川农业水土保持方案验收
什么是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包括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名词的提出1940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在成都召开了一次防止土壤冲刷的科学讨论会,次提出“水土保持”一词。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之一,水土保持自古有之。《尚书》有“帝(舜〕日,俞咨禹,汝平水土”的记载。《吕刑》有“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的记载。《诗经》中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的诗句。水土保持的措施,古有沟洫之制。西汉时山区已现梯田雏形,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从山脚到山顶层层梯田、水田形成壮丽景观。黄土高原从明代起就打坝淤地。合理利用土地,保护森林,史籍中常有所见。《国语》记载太子晋曰:“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宋代魏岘提出“森林抑流固沙”;明代徐贞明提出“治水先治源",至今仍可借鉴。 四川农业水土保持方案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