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所"国有民办"寄宿制学校—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坐落在杭州市中心风景秀丽的中河畔,现分设湖滨与湖畔两校区。学校以阅读时空的重新整合为切入点,以“互联网+泛读”为技术支持,构建了“无处不阅读”(Anywhere)、“无时不阅读”(Anytime)、“无人不阅读”(Anyone)的“3A书屋”,营造了无界的阅读风尚。自然怡情、书香养心的“从百草园到3A书屋”,由此成为了校园文化的新名片。 学校图书馆取名进德书院,是一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开放性的学生阅览室。使用面积1000多平方米,科学合理的配置了纸质图书达3万余册。进德书院内配置了声阅图书管理云平台、自助借还机、智能点检设备、24小时图书漂流柜等智能设备,利用无线射频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了“全馆自助化”。让学校图书馆建立起一套从信息推送、图书检索,图书查询,图书借还,图书导读,阅读分享,成果展示,评论激励,图书荐购、等完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方法的长效发展机制。一般的图书漂流柜可以容纳多少本书?上海图书漂流柜图片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方法类似于中世纪的“漂流瓶”:读者将自己拥有却不再阅读的书籍贴上特定的标签后, 投放到公园长凳、 咖啡馆桌子、博物馆走廊、图书馆楼梯等公共场所,无偿地提供给拾取的人阅读。拾取之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让别人去分享自己的图书,交流彼此的感受,让世界变成一个大图书馆。 “图书漂流”是基于道德诚信的非常浪漫的阅读活动,它的目的就是要所有参加者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图书馆为之奋斗的目标。上海图书漂流柜图片如何才能让图书真正“漂流”起来?
图书漂流活动指的是将一本书放在不同的角落,有缘遇到这本书的人可以将书本带回家阅读,之后再归还回来。中小学校园的图书漂流活动更多地以图书漂流柜为载体,在图书馆的引导下开展,图书漂流柜的出现既让学生的借阅时间更灵活,还打破常规的阅读方式,以一种具有浪漫风格的形式进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校开展校园图书漂流活动的内涵不*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分析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参加图书漂流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共享意识,提高学生的共同阅读能力。学校应注意不能把校园图书漂流活动作为一种功利性事件完成,而是应该更进一步深层挖掘阅读活动的含义。
许多传统的校园图书漂流活动缺乏强制性的监督管理模式,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开展阅读,包括爱护、保护书籍,无法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而利用现代化手段的校园图书漂流活动,在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课外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也能起到提高学生的个人阅读素养的作用。声阅智能化图书管理云平台和24小时智能图书漂流柜为中小学图书漂流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智能设备引导学生规范借阅在图书馆外漂流的图书,为图书管理员提供更合适、更规范的图书漂流方案。**图书馆探秘——神奇的图书漂流柜!
在学校内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初衷就在于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懂得奉献,更要让学生懂得不能将他人的物品占为己有的道理。学生在爱惜书籍、保护书籍的基础上,定期将书籍归还到图书漂流柜中,势必会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也能逐步扩大阅读书籍的范围,使学生可以阅读更多书籍,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学生能够在课后随时借阅图书,自主开展阅读,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盈着书香。现在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多数同学只看老师演示一遍就学会了使用图书漂流柜。浙江图书漂流柜图片
图书漂流柜的借还原理是什么?上海图书漂流柜图片
图书漂流**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当时人们将做有标记的图书投放在户外,有阅读兴趣的人将其拾回,待阅读完成后再将其投放。由于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共享观念,并且这种共享方式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活动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发达国家为**,图书资源共享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资源共享的规模、程度和水平等方面都引*着世界图书馆资源共享事业发展的潮流。图书漂流柜基于RFID技术,将图书漂流的理念引入中小学图书馆,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实现馆藏图书的馆外共享与24小时流通。上海图书漂流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