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菌群移植,这项技术由来已久。1700年前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人粪清改善食物中毒、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曾记载了二十多种用人粪治病的疗方;2013年,美国将菌群移植写入复发性艰难梭菌的临床指南;随后菌群移植逐渐被写入儿童粪菌移植、艰难梭菌、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肝性脑病、慢性bianmi、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指南共识;2019年《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将其评为中低风险生物医学新技术;目前菌群移植已在广东、上海、安徽、河南、云南等共计14个省份具有正式的收费编码。菌群移植在全国哪些省份可以开展临床收费?浙江自闭症使用菌群移植成功案例

益生菌包括鼠李糖乳杆菌(LGG)和双歧杆菌等,以双歧杆菌为例,它可以调节GABA的受体表达来改善ADHD患儿冲动行为以及各种情绪问题。
2022年一项研究[4]招募了30名ADHD患儿,对其进行8周的双歧杆菌补充剂(Bf-688)试验,研究发现:Bf-688在8周补充期间,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和多动/冲动症状得到改善,体重和BMI增加。对于肠道微生物群,厚壁菌与拟杆菌的比例(F/B比率)显着下降。LEfSe分析显示,在8周的使用期间,厚壁菌显着减少,而变形杆菌显着增加。Bf-688停药4周(基线后12周)后,拟杆菌明显减少,志贺氏菌增加。 陕西小肠菌群移植临床应用近期的一项研究再次验证了菌群移植的明显疗效。

在菌群移植过程中和移植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泻、过敏等反应,应立即停止解决并进行相应处理。总之,菌群移植是一种具有前景的解决方法,对于改善肠道问题和提高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为了确保解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在严格筛选供体、优化移植技术、监测不良反应等方面做好工作。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进行,菌群移植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解决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PD(帕金森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特定区域(称为黑质)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PD患者可能会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肢体僵硬、步态和平衡问题。Sun等人使用PD小鼠模型证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PD发病机制。来自健康小鼠的FMT可改善PD小鼠运动功能,增加其纹状体神经递质,并减少其神经炎症。Zhou等人的另一项研究注意到接受了来自正常小鼠粪菌的PD小鼠的多巴胺水平增加。Li等人使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一种MS小鼠模型)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观察到FMT可以纠正失衡的肠道菌群,并保护BBB、髓鞘和轴突,还可以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表明FMT或可作为MS潜在的有效疗法。菌群移植能否帮助缓解SARS-Cov2?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道微生态协作组发布《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管理中国共识(2022版)》,明确了FMT的适应症,适应证:(1)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艰难梭状芽胞杆菌(CDI):复发性(难治性)CDI;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功能性、IBS、菌群紊乱相关腹泻、肝硬化等。(2)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肠道外疾病的适应证必须伴随有胃肠道症状,或者当前研究证实该疾病与胃肠道症状或肠道菌群紊乱相关。①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癫痫等。②精神系统疾病:自闭症、焦虑症或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综合征等。③代谢相关疾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等。④tumor相关疾病:免疫的增敏、免疫及放化疗所致肠炎等。⑤过敏性或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制性脊柱炎、免疫性骨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⑥成人或儿童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肠道菌群技术及其流程。陕西小肠菌群移植临床应用
2016年发布儿童菌群移植共识!浙江自闭症使用菌群移植成功案例
人们可以通过检测结果,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习惯,以维护身体健康。同时,菌群检测也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更深入地研究微生物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联。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的菌群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哪些菌群与特定疾病有关,哪些食物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这将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改善人类健康状况。菌群检测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优化益生菌的使用。浙江自闭症使用菌群移植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