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移植在肠内肠外疾病的诊疗中逐渐显示出应用前景,为了规范菌群移植操作,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中国微生态诊疗创新联盟和上海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倡议下,我们根据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制订了《菌群移植途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中国共识》。本共识包括移植路径的选择、移植途径建立的方法学、移植途径建立的临床应用和不良事件监测四个部分。菌群移植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上海沃本。青海自闭症使用菌群移植成功案例

常规医疗手段难以预防和阻止抗生su耐药细菌在肠道中的定植,为日后发生耐药细菌感ran、耐药基因转移留下隐患。GenomeMedicine近期发表一项非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用于预防艰难梭菌感ran复发的菌群制剂RBX2660,还可以降低患者肠道中耐药细菌、耐药基因组载量,为预防风险人群***耐药细菌提供了参考,也是管控抗生su耐药性传播的新实践,值得参考。②包含29名参与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服用RBX2660后,患者菌群结构与RBX2660的菌群结构越接近,预防CDI的效果越好;③使用RBX2660两个月后,患者肠道中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减少,耐药基因载量随着RBX2660菌群定植程度上升而下降;④菌群移植减少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组的方法,有助于防控耐药细菌***和耐药性传播。河南肠道菌群移植的费用菌群移植的治疗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包含了许多细致和复杂的步骤。

为规范菌群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2021年8月2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该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菌群移植的比较低要求。规范适用于应用同种异基因菌群移植改善消化系统及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其供体来源包括亲属及非亲属。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的出台,意味着菌群移植技术日趋成熟,这将更有利于菌群移植技术的深入推广和应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目前,针对菌群移植(FMT)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初步达成13项标准和方法:(1)FMT诊疗服务与设施;(2)多学科诊疗团队;(3)供体的筛选与管理流程;(4)菌液制备标准操作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5)肠道准备;(6)FMT实施时机;(7)患者入选与排除标准;(8)移植剂量;(9)移植疗程和周期;(10)改善标准;(11)联合用药;(12)随访制度与随访平台的建立;(13)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预防。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按照GRADE推荐评价体系(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进行分级,证据质量分高、中、低和极低共4个级别,推荐强度分强烈推荐和一般性推荐共2个级别虽然菌群移植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极高的疗效,但它并不是全能的。

微生物与“渐冻症”之间存在联系
2014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让致命的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发病症状为:肌肉逐渐不能动弹,就像被冻住了一样,逐渐出现肢体无力、肌肉震颤,慢慢会进展为肌肉萎缩与吞咽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亡。虽然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环境因素一直被认为对“渐冻症”进展有一定作用。2019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德国科学家利用小鼠数据分析和初步人体研究结果表明ALS的进展或受到肠道微生物组的调节[1]。这是一次微生物组与该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有确切功能联系的研究。研究显示,某些细菌种类的浓度升高会加剧疾病进展,而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muciniphila)等其它细菌的丰度则会随疾病进展而下降。提高“渐冻症”小鼠模型的Akk菌浓度,可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此外,烟酰胺可能是这一细菌的一种有益代谢物。在另一项人体研究(37名ALS患者和29名对照个体)中,团队同样观察到了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会发生变化,烟酰胺水平也会下降。 什么人群可以进行菌群移植?浙江研究菌群移植**共识
菌群移植的临床效果如何?青海自闭症使用菌群移植成功案例
AD是一种灾难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截至2020年,它影响了580万65岁及以上的美国人。预计到206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400万。随着AD患病率的增加,全球痴呆症的总成本预计将在2030年增加到。2017年,AD是第6大**常见死因,在美国造成121,404人死亡,在美国老年人(65岁以上)中更是排名第5位的**常见死因。AD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及其日益流行,促使研究人员寻找预防或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各种肠道菌群调节干预措施,例如调整饮食、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制剂或肠道菌群移植(FMT)~青海自闭症使用菌群移植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