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菌群移植写入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撰写的《炎症性肠病诊断的共识意见》,提示菌群移植技术在IBD中具有较好的效果。《2020澳大利亚共识:粪菌移植在临床实践中的管理、制备和应用》发表在Gut上,24位澳大利亚学者就FMT的临床实践达成了27项共识,同时,该份共识是较早认可FMT在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缓解中的有效性的共识性声明。2020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上发表的《菌群移植标准化方法学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中国共识》中肯定了菌群移植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菌群移植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上海研究菌群移植技术及其过程

较早粪菌移植诊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研究内容如下:①纳入48例4-17岁儿童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其中23例被排除,25例随机分为粪菌移植(FMT)组(n=13)和安慰剂组(n=12)进行为期36周试验;②诊疗六周后,92%的FMT组和50%的安慰剂组到达临床复合终点(儿童UC活动指数、c反应蛋白或粪钙保护蛋白改善);③FMT组的菌群多样性呈上升趋势;④给药形式(直肠灌肠给药)和严格的纳入标准是导致患者招募困难的原因;⑤未来的试验中应重点关注患者招募、FMT给药、黏膜愈合检测、安全性等问题。广东肠道菌群移植**共识肠道菌群移植在痛风中的应用研究。

高尿酸血症(HUA)和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肠道微生物群是人类肠道的定居者,与宿主有互利共生的关系,在宿主的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变化或失衡可引起代谢紊乱,参与嘌呤代谢酶的合成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与代谢性免疫疾病HUA和痛风的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探讨HUA和痛风发病机制的切入点,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肠道菌群紊乱↔高尿酸血症、痛风”恶性循环
虽然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菌群进行检测,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涂片法和培养法只能提供菌群的粗略信息,分子生物学方法虽然精确度高,但是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因此,未来研究者们将继续探索更加实用、精确、经济的菌群检测方法。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对菌群数据的分析也将更加深入和精确。比如,通过对大量个体的菌群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种环境因素(如饮食、运动、药物等)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对菌群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与人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等等。菌群移植的供体招募--上海沃本。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是肝硬化个体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许多肝性脑病患者使用的药物,导致其肠道菌群被扰乱,使患者的肝性脑病进一步恶化。肠道细菌产生的氨是肝性脑病的关键驱动因素。目前的方法为乳果糖和/或利福昔明,两者都以肠道菌群作为靶点。由于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促进了肝性脑病的发展,我们认为通过菌群移植操控肠道菌群可以逆转肠道生态失衡并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认知水平。2016年报道了菌群移植在肝性脑病中的应用[9],一名57岁男性,患有1-2级肝性脑病伴有因酒精及丙肝继发的肝硬化,进行了5次菌群移植。随后,患者客观方面的评价包括反应时间、Stroop测试、血清氨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有提升。主观上患者报告改善食欲,提高警觉性和整体健康。随着进一步的菌群移植,该患者在警觉性、注意力集中度,遵循规则以及睡眠周期方面持续改善。客观指标上患者在第四周ICT及Stroop测试分值正常,但是在第14周回到基线水平。菌群移植逆转anti-PD-1难治性黑色素瘤患者对PD-1药物产生应答!青海小肠菌群移植厂家报价
上海沃本为您提供全产业链的菌群移植服务!上海研究菌群移植技术及其过程
肠道外疾病患者菌群移植宜采用鼻饲管、口服胶囊或灌肠方法行FMT(2C)一项关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Meta分析显示,FMT对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部分指标有改善作用。其中3项RCT研究均采用鼻十二指肠管途径输注菌液。在一项肝性脑病的RCT研究中,保留灌肠法一次性输注粪菌液可有效缓解肝性脑病的相关症状。有关肠道外疾病FMT诊疗缺乏高质量的RCT研究,也未有文献比较不同移植途径之间疗效的区别。考虑到患者行内镜的需求较肠道疾病患者低,且内镜操作风险更高,故宜采用相对便捷的鼻饲管、口服胶囊或灌肠方法行FMT。上海研究菌群移植技术及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