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医疗手段难以预防和阻止抗生su耐药细菌在肠道中的定植,为日后发生耐药细菌感ran、耐药基因转移留下隐患。GenomeMedicine近期发表一项非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用于预防艰难梭菌感ran复发的菌群制剂RBX2660,还可以降低患者肠道中耐药细菌、耐药基因组载量,为预防风险人群***耐药细菌提供了参考,也是管控抗生su耐药性传播的新实践,值得参考。②包含29名参与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服用RBX2660后,患者菌群结构与RBX2660的菌群结构越接近,预防CDI的效果越好;③使用RBX2660两个月后,患者肠道中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减少,耐药基因载量随着RBX2660菌群定植程度上升而下降;④菌群移植减少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组的方法,有助于防控耐药细菌***和耐药性传播。美国临床试验中心菌群移植已注册的研究--上海沃本!江苏直肠菌群移植技术及其过程

目前研究多在探索菌群移植后受体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而对移植后病毒的变化知之甚少。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从肠道微生物群的不同成分进行分析,旨在证实FMT的安全性[9]。该项病例报告主要研究了一位14岁男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了II级皮肤GVHD和IV级肠道GVHD,常规药物无效后,在26天内间隔施行4次菌群移植,并分析每次移植后粪便样本中细菌、病毒的变化情况,随访120天。菌群移植后,患儿肠道细菌多样性增加,且细菌组成发生变化。FMT后,与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核苷酸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和通路得到恢复。且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在移植后降低,多个菌群分类群扩增,并表现出功能的改善。肠道病毒的多样性稳定升高,有尾噬菌体目的相对丰度增加。但由于只是个案,还需要更多相关实验进行探索。未来FMT实践应考虑重组肠道zhenjun和病毒的作用和重要性。河北菌群移植成功率菌群移植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患者张先生,59岁。胃肠道手术后,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MDRO和重度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达10Kg,病程长达5个月,曾就诊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病情无明显改善。转入某院普通外科后,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诊疗,病情达到有效控制,但反复出现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检测肠道菌群,发现患者肠道存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随后主任医生提出调整诊疗策略,参考2020年7月份发表的指南共识给予菌群移植诊疗,重建肠道微生态。经过一个疗程的诊疗后,效果明显,且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现已康复出院。
在人类的肠道、皮肤、口腔等各个部位,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其中既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菌群检测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菌群检测是揭示人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我们有望在预防和解决肠道疾病、改善健康状况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真正地解码菌群之谜,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福祉。菌群移植是个怎么个过程?

研究人员将自闭症(ASD)患者的粪便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小鼠子代出现了ASD症状,并且与接受正常人粪便的小鼠子代相比,其肠道菌群有明显差异。近日的一项开放性临床研究调查了FMT诊疗ASD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18名ASD患者中有16名接受了8周的FMT诊疗,其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GastrointestinalSymptomRatingScale,GSR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父母总体印象评分(ParentGlobalImpressions-III,PGI-III)和适应行为量表(AdaptiveBehaviorScale,VABS)都显示出明显改善,并且这些改善在诊疗后至少持续了8周,尤其是CARS的评分追踪2年后仍能提高50%。虽然菌群移植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极高的疗效,但它并不是全能的。山西医院菌群移植仪器
肠道菌群技术及其流程!江苏直肠菌群移植技术及其过程
肠道外疾病患者菌群移植宜采用鼻饲管、口服胶囊或灌肠方法行FMT(2C)一项关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Meta分析显示,FMT对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部分指标有改善作用。其中3项RCT研究均采用鼻十二指肠管途径输注菌液。在一项肝性脑病的RCT研究中,保留灌肠法一次性输注粪菌液可有效缓解肝性脑病的相关症状。有关肠道外疾病FMT诊疗缺乏高质量的RCT研究,也未有文献比较不同移植途径之间疗效的区别。考虑到患者行内镜的需求较肠道疾病患者低,且内镜操作风险更高,故宜采用相对便捷的鼻饲管、口服胶囊或灌肠方法行FMT。江苏直肠菌群移植技术及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