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剂残留导致接触电阻升高的临界值需根据应用场景确定,一般电子连接部位要求接触电阻增加值不超过初始值的 20%,功率器件的大功率接口处更严苛,通常控制在 10% 以内,若超过此范围,可能引发局部发热、信号传输异常等问题。解决方案包括:选用低残留型清洗剂,优先选择易挥发、无极性残留的配方;优化清洗工艺,增加漂洗次数(通常 2-3 次),配合...
查看详细 >>功率电子清洗剂中,溶剂型清洗剂对 IGBT 模块的铝键合线腐蚀风险更低,尤其非极性溶剂(如异构烷烃、高纯度矿物油)。铝键合线(直径 50-200μm)化学活性高,易在极性环境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水基清洗剂若 pH 值偏离中性(<6.5 或> 8.5)、含氯离子(>10ppm)或缓蚀剂不足,会破坏铝表面氧化膜(Al₂O₃),引发点蚀(腐蚀速率...
查看详细 >>锡膏钢网清洗剂 pH 值超过 9 时,是否腐蚀不锈钢网面镀层需结合清洗剂成分与接触时间判断。不锈钢网面镀层多为镍或铬镀层,耐弱碱性较强,但强碱性环境(pH>9)可能引发缓慢腐蚀。若清洗剂含低浓度无机碱(如碳酸钠),短时间(<30 分钟)接触通常不会造成明显损伤;但若含高浓度强碱(如氢氧化钠)或配合高温(>60℃),则可能破坏镀层钝化膜,导...
查看详细 >>清洗后炉膛内壁的彩虹纹可能是清洗剂残留或金属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若清洗剂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硅类添加剂,残留后会在金属表面形成薄膜,光线折射产生彩虹效应,此类纹路多呈均匀分布,擦拭后可淡化。金属氧化则因清洗后未彻底干燥,高温炉膛内壁的金属(如不锈钢)在潮湿环境中发生氧化,形成极薄的氧化膜,其厚度差异导致光的干涉,呈...
查看详细 >>手动清洗锡膏钢网时,浸泡式清洗剂通常比喷罐式更省料。喷罐式清洗剂在使用时,由于喷射压力和角度难以精确控制,容易出现部分清洗剂直接喷溅到网框、工作台或空气中,未真正作用于钢网表面的锡膏残留就造成浪费;尤其在清洗大面积钢网或网孔内残留较顽固的锡膏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喷涂,每次喷射的用量难以精确把控,累计下来会消耗较多清洗剂。浸泡式清洗剂则无需...
查看详细 >>SMT 钢网清洗剂的泡沫量过大会明显影响自动清洗机的运行。自动清洗机依赖喷淋、超声或真空吸附等机制完成清洗,若清洗剂泡沫过多,大量气泡会附着在钢网孔壁和清洗槽内,阻碍清洗剂与钢网表面的充分接触,导致焊膏残留无法被有效溶解和剥离,降低清洗效率。同时,过量泡沫可能堵塞清洗机的喷淋喷嘴、过滤系统及管道,造成压力失衡,使清洗程序中断或设备报警,增...
查看详细 >>功率电子清洗剂中,溶剂型清洗剂对 IGBT 模块的铝键合线腐蚀风险更低,尤其非极性溶剂(如异构烷烃、高纯度矿物油)。铝键合线(直径 50-200μm)化学活性高,易在极性环境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水基清洗剂若 pH 值偏离中性(<6.5 或> 8.5)、含氯离子(>10ppm)或缓蚀剂不足,会破坏铝表面氧化膜(Al₂O₃),引发点蚀(腐蚀速率...
查看详细 >>清洗后的功率模块因清洗剂残留导致氧化的存放时间,取决于残留量、环境湿度及清洗剂成分。若清洗剂残留量极低(离子残留 <0.1μg/cm²,溶剂残留 < 1mg/cm²)且环境干燥(湿度 < 30%),可存放 1-3 个月无明显氧化;若残留超标(如离子> 0.5μg/cm²)或环境潮湿(湿度 > 60%),则可能在 1-2 周内出现氧化:水基...
查看详细 >>批量清洗功率模块时,清洗剂的更换周期需结合清洗剂类型、污染程度及检测结果综合判定,无固定时间但需通过监控确保离子残留不超标。溶剂型清洗剂(如电子级异构烷烃)因挥发后残留低,主要受污染物积累影响,通常每清洗 800-1200 件模块或连续使用 48 小时后,需检测清洗剂中离子浓度(用离子色谱测 Cl⁻、Na⁺等,总离子 > 10ppm 时更...
查看详细 >>SMT 钢网清洗剂的泡沫量过大会明显影响自动清洗机的运行。自动清洗机依赖喷淋、超声或真空吸附等机制完成清洗,若清洗剂泡沫过多,大量气泡会附着在钢网孔壁和清洗槽内,阻碍清洗剂与钢网表面的充分接触,导致焊膏残留无法被有效溶解和剥离,降低清洗效率。同时,过量泡沫可能堵塞清洗机的喷淋喷嘴、过滤系统及管道,造成压力失衡,使清洗程序中断或设备报警,增...
查看详细 >>批量清洗钢网时,清洗剂的更换周期需结合清洗次数与使用时间综合判断,而非单一标准。按清洗次数计算适用于污染程度稳定的场景:若每次清洗的钢网残留锡膏量相近(如同一型号产品的钢网),可通过统计经验值确定更换节点,例如水基清洗剂通常可连续清洗 20-30 块钢网,溶剂型清洗剂因挥发快可能只支持 15-20 次。但当清洗不同型号钢网(如细间距与大网...
查看详细 >>批量清洗钢网时,可通过以下检测判断清洗剂是否失效:观察清洗后钢网表面及网孔状态,若出现残留焊膏、助焊剂痕迹或网孔堵塞未改善,可能是清洗剂失效;测量清洗剂浓度,若活性成分(如表面活性剂、溶剂)含量低于初始值 30% 以上,通常视为失效。可采用折光仪检测浓度变化,或通过滴定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此外,观察清洗剂外观,若出现分层、浑浊、颜色变深或...
查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