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利用低谷段电力,具有平衡峰谷用电负荷, 缓解电力供应紧张;(2)冰水主机的容量减少, 节省增容费用;(3)总用电设施容量减少, 可减少基本电费支出;(4)利用低谷段电价的优惠可减少运行电费;(5)冰水温可低至1~4℃,减少空调设备风管的费用;(6)冷却水泵、冷冻...
冰蓄冷的原理:冰蓄冷是一种基于相变过程的热量储存技术,通过将低价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或物理能,将水转化为固体时形成的放热作用储存下来。在需要用冷的时候,通过冷媒流动将储存的冰块内部的冷量释放出来实现空调制冷。具体来说,冰蓄冷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制冰、储冰和释放冷。首先是制冰阶段,利用夜间低谷电能启动制冰机组,消耗电能制冰;其次是储冰阶段,将制冰过程中得到的冰块储存在蓄冰槽中,储冰槽内置有冷媒管,形成冰蓄冷系统的主体部分;然后是释放冷阶段,通过泵和冷媒流动将蓄存的冰块内部的冷量释放出来,通过空气处理机组将冷量带走实现空调制冷。智能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惠州冰晶式动态冰装置

风冷热泵机组的组成部分:压缩机:作为热泵系统的主要部件,负责将制冷剂从低压区压缩至高压区,从而改变其物理状态以实现热量的吸收和释放。蒸发器:在制冷模式下,蒸发器吸收室内的热量,使制冷剂蒸发吸热,实现制冷;在制热模式下,蒸发器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冷凝器:在制冷模式下,将制冷剂在高压状态下释放的热量传递到室外空气中,实现热量排放;在制热模式下,将制冷剂释放的热量传递到室内,提供暖气。风机:用于强迫空气流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帮助热量交换的进行。上海冰晶式动态冰适用范围动态冰系统,通过精确控制冰球循环速度,实现温度的精确调节。

储能技术是解决用电峰谷电负荷差距大、能源短缺的有效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储能,并不光包括热能的存储,还包括蓄冷。通过夜间蓄冷,可在电价较为低廉的夜间储存能量,用于转移用电高峰时的空调负荷,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可以起到很好的平衡用电负荷,发挥"移峰填谷"的作用,是一种可以获得长远效益的节能形式,这种方式的实现就需要一种成熟的冰蓄冷技术。而动态冰蓄冷技术可以在任何时候实现融冰供冷,无需复杂系统设计,运行经济性更好。
运行分析: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直供和蓄冷运行的对比测试,结果如下:每日峰、平、谷电时段及电价:峰电:8∶00~11∶00和18∶00~23∶00,电价为0.878元/kWh;平电:7∶00~8∶00和11∶00~18∶00,电价为0.540元/kWh;谷电:23∶00~次日7∶00,电价为0.224元/kWh。效益分析:空调面积约5700m2,蓄冷系统选用2台螺杆式双工况制冷机组,单机空调工况制冷量70RT(246kW),制冰工况制冷量47RT(165kW)。蓄冷系统由一个60m3蓄冰罐,内装STL-CO型冰球,3台溶液泵,冷却水系统,自控系统组成。蓄冷冷媒为乙二醇(25%)——水溶液。在冷库建设中,动态冰作为高效保温材料。

流程选择:蓄冰空调系统的制冷机组与蓄冰装置可以有多种组成。基本上可以分为串联系统和并联系统两种。串联流程:串联系统有机组位于蓄冰装置的上游和机组位于蓄冰装置的下游两种形式。串联系统的制冷机与蓄冰罐在流程中处于串联位置,以一套循环泵维持系统内的流量与压力,供应空调所需的基本负荷。串联流程配置适当自控,也可实现各种工况的切换。串联流程系统较简单,放冷恒定,适合于较小的工程和大温差供冷系统。并联流程:并联系统有单(板式)换热器系统和双(板式)换热器系统。并联系统的制冷机与蓄冰罐在系统中处于并联位置,当较大负荷时,可以联合供冷。冰球循环系统,采用封闭式设计,防止冰球融化后污染环境。贵州工业动态冰节能改造方案
冰球成型,采用特殊模具,确保冰球大小、形状一致。惠州冰晶式动态冰装置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每年空调使用时间较长,在南方地区甚至可达8个月。夏季高温时段空调用电负荷,特别是大型中央空调、区域供冷和地铁空调等空调负荷集中,是造成城市电力负荷峰谷差的主要原因,而冰蓄冷空调是实现用户侧调峰的有效技术之一。目前我国已有的蓄冰空调工程设备70%以上来自国外,且99%都属于静态蓄冰技术,主要包括盘管制冰、冰球制冰等传统静态制冰方式,其体积大、运行成本高、制冰效率低,平均制冷量只有空调工况制冷量的50%。惠州冰晶式动态冰装置
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利用低谷段电力,具有平衡峰谷用电负荷, 缓解电力供应紧张;(2)冰水主机的容量减少, 节省增容费用;(3)总用电设施容量减少, 可减少基本电费支出;(4)利用低谷段电价的优惠可减少运行电费;(5)冰水温可低至1~4℃,减少空调设备风管的费用;(6)冷却水泵、冷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