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金针在使用前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疗治的安全性。消毒后的金针,医师会小心翼翼地在病者头顶的穴位刺入。为了增强疗治效果,医师会用艾草或草药精心揉成球状,将其包裹在针顶,然后点燃。随着艾草或草药的燃烧,其散发的热力与药力会透过金针,缓缓渗入头部经络与脏腑。这种独特的疗治方式,将针灸与药物熏蒸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艾草的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以及草药的特殊疗治功效。热力能够促进气血运行,驱散寒邪;药力则直接作用于病所,起到调理脏腑、祛除病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金针针尖细且锐利,针柄粗,针头圆端金丝绕制九绕固定火绒。金针常用知识

14 世纪的藏医北派强巴・南杰札桑等诸多名家,均对藏医金针穿刺术有详细叙述。强巴・南杰札桑在其医学著作中,不仅继承了《四部医典》中关于金针疗法的理论和技术,还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金针疗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他详细记录了不同病症在使用金针疗法时的具体操作细节,包括穴位的选择、针刺的顺序、刺激的强度等。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如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灵活调整金针疗法的方案。这些论述和经验为藏医金针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这一疗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藏医临床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青海国产金针市场一年之中,春秋寒暑平稳季节进行金针灸刺一至两次,不宜超过两次。

藏医金针并非汉医幼针,而是有一定粗度的纯金针具。与汉医纤细的银针相比,藏医金针在材质上选用纯金,这是因为金在藏医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属性,被认为能够更好地与人体的能量场相融合,增强调理效果。其粗度也有特定的考量,较粗的针具能够产生更强的刺激,更有效地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这种粗度的金针在刺入穴位时,能够更广地影响周围的经络和组织,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运行。同时,纯金的金针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在反复使用过程中不易生锈和损坏,保证了调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其在藏医调理体系中成为一种独具特色且不可替代的调理工具。
施术时,医师先用细绳量度病者手掌,再依此在头顶准确量出穴位。这一独特的量穴方法体现了藏医的精细和严谨。在藏医理论中,人体各个部位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手掌的大小和比例与头部穴位的位置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医师通过用细绳仔细测量病者手掌的长度、宽度等尺寸,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手掌的测量数据转化为头部穴位的定位依据。在头顶进行量穴时,医师会全神贯注,根据测量结果,结合头部的解剖结构和穴位分布特点,准确找到相应的穴位。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医师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度的专注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穴位定位的准确性,为后续的金针施术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调理效果的发挥。年迈体衰、小儿、意志薄弱者,不适宜接受金针穿刺疗法。

在藏医金针的操作手法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技巧。常见的有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等。提插补泻法中,将金针快速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虚实,进行不同力度和频率的提插操作。对于虚证患者,采用轻插重提的补法,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对于实证患者,则运用重插轻提的泻法,以祛除体内的邪气。捻转补泻法同样精妙,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捻转金针,调节气血的流向和盛衰。这些手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手感,才能准确把握,达到比较好的调理效果。藏医金针分为 3 种,各有其独特的用途和适用病症。青海耐用金针市场价
藏医金针疗法独具特色,以金属针具刺入人体穴位,排除体内积液、脓血等病邪。金针常用知识
戴胜鸟嘴样扦子是藏医金针中的一种特殊工具,可用于穿刺胸部脓窍,引出脓液。在藏医临床中,胸部出现脓肿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症,若不及时调理,可能会影响心肺等重要脏腑的功能。戴胜鸟嘴样扦子的形状设计独特,与胸部的生理结构和病变部位相适应,能够准确地找到脓窍,进行穿刺引流。在操作时,医师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确保扦子能够顺利进入脓腔,将脓液彻底引出。同时,还会配合相应的药物调理和护理措施,促进胸部组织的修复和康复。这种特殊的金针工具,体现了藏医在调理胸部疾病方面的独特方法和创新思维。金针常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