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研究可以指导诊治肝损伤、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其他肝脏疾病。药物诱导肝损伤(DILI)大鼠模型中,尿外泌体中的蛋白含量减少,包括CD26、CD81和其他潜在的标志物蛋白。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DILI大鼠血清中分离到的外泌体含有更高水平的蛋白,如HSP70、HSP90等。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以诱导肝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减弱CCL4诱导的肝损伤。而酒精刺激会促进外泌体的分泌,miRNAs水平也会升高,并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唤醒单核细胞的分化。尽管已取得上述成果,我们对外泌体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外泌体在肝脏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仍有待继续探索。因外泌体内含mRNA、microRNA等核酸和蛋白质对相邻细胞具有交换信息的功能。唾液外泌体Dir
外泌体是新型治理剂,瘤转移是一个包括病细胞侵入、血管中存活和殖民化等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外泌体能够影响这个级联反应的每一步,因此可作为瘤治理的靶点。瘤细胞在转移到其他组织时需要在间质细胞间移动并到达血管中,在这个过程中,瘤细胞外泌体通过纤维连接蛋白促进瘤细胞的运动性,再通过蛋白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分解、血管生成,进而促进瘤转移。多数瘤细胞对转移的组织具有指向性,而外泌体表面的整合素就是决定其指向性的因子,如外泌体αvβ5整合素决定了对肝脏的指向性,而外泌体α6β4?α6β1整合素决定了对肺部的指向性。细胞提取试剂盒公司外泌体又存在检测时需使用大量外泌体和难以检测到低表达水平的标记蛋白。
外泌体可以调控星状细胞(HSC)活化,并参与HSC细胞迁移的进程。活化的HSC来源的外泌体中,CCN2表达升高,Twist1和miR-214表达被抑制,这些外泌体还能诱导静止的HSC细胞表达CCN2。此外,Twist1可以诱导miR-214表达从而抑制CCN2的表达。CCL4处理的外泌体和外泌体SK1/S1P会诱导HSC迁移。MSC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有效减缓肝纤维化过程,这可能成为肝纤维化治理的靶点。研究显示,CP-MSC来源的外泌体miR-125b可以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纤维化;而HUC-MSC分泌的外泌体可以逆转细胞形态和TGF-β1诱导的EMT进程,减弱肝纤维化。
尺寸排除色谱法是使用聚合物凝胶或类似的固定相柱进行外泌体分离的技术,样品以重力滴落的方式收集。流体力学半径较小的样品组分进入凝胶孔隙后,需耗费相对较长的时间通过凝胶柱,导致延迟洗脱,实现不同粒径大小颗粒分离。尺寸排除色谱法可以与差速离心法结合而不会明显损失外泌体,保证产量的同时可有效去除杂质蛋白,更适合目标蛋白质组学和miRNA的分析。静水过滤透析法主要利用静水压力迫使样品中不同特定大小分子先后通过透析管,其中溶剂和小溶质很容易通过透析管,而较大的颗粒,如外泌体和其他囊泡,仍留在透析管中而被收集。人体内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
肺病细胞来源外泌体(LCC-exosome)可以通过刺激种瘤血管的形成来促进种瘤的生长。据相关报道称,LCC-exosome中的miR-210可以通过调节基质细胞中酪氨酸受体激酶A3的含量,促进种瘤血管的生成;而LCC-exosome中的miR-23a则可以通过开启脯氨酰羟化酶及压制紧密结合蛋白ZO-1来促进肺病的生血管作用。此外,有研究发现,外泌体中的内容物可以触发上皮-间质转化(EMT)。晚期肺病患者血清中外泌体波形蛋白表达增加,促使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出现EMT,从而使肺支气管正常上皮细胞出现增殖,迁移能力。科学家也尝试利用外泌体的压制发病机制功能。外泌体可参与到机体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迁移、细胞分化等方方面面。湖北外泌体芯片
外泌体的异质性可以根据其大小、含量(载物)、对受体细胞的功能影响以及细胞来源来区分。唾液外泌体Dir
微流控芯片是一种可兼容多种外泌体分离方法的新兴检测平台,这些方法包括免疫亲和分离、膜过滤、纳米线捕获、声纳米过滤和确定性侧向位移分选等。微流控装置是由几十到几百微米的不同直径微通道网络组成的紧凑单元,能够处理皮升到微升范围内的黏性介质样品;且根据特定的功能,微通道可以相互连接,使用额外的特定装置来微调流体运动。微流控技术能够以极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微尺度上重现众多实验室过程,取代昂贵的设备,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电化学外泌体检测芯片已经受到广fan关注。唾液外泌体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