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细胞来源外泌体(LCC-exosome)可以通过刺激种瘤血管的形成来促进种瘤的生长。据相关报道称,LCC-exosome中的miR-210可以通过调节基质细胞中酪氨酸受体激酶A3的含量,促进种瘤血管的生成;而LCC-exosome中的miR-23a则可以通过开启脯氨酰羟化酶及压制紧密结合蛋白ZO-1来促进肺病的生血管作用。此外,有研究发现,外泌体中的内容物可以触发上皮-间质转化(EMT)。晚期肺病患者血清中外泌体波形蛋白表达增加,促使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出现EMT,从而使肺支气管正常上皮细胞出现增殖,迁移能力。科学家也尝试利用外泌体的压制发病机制功能。外泌体无法分析外泌体具有的生理功能,也是两种提取方法的问题所在。河南外泌体芯片
流式细胞技术针对外泌体的表面抗原标记物进行检测,能够实现外泌体的高通量、多通道分析。但是由于外泌体的粒径小、折射率低,所以采用常规的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时往往需要将外泌体与beads连接以增大表面积、增强反射,操作耗时又费力。Tian等搭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流式细胞仪(HSFCM),将可检测的外泌体粒径降至40nm,能够在不连接beads的情况下实现每分钟10000个外泌体的检测,并且能够结合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外泌体标志蛋白质的定量检测,目前该仪器已商品化。肥大细胞外泌体外泌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稳定性和内在靶向性,使其在药物递送方向大有潜力。
有研究表明外泌体通过唤醒瘤相关信号通路、诱导免疫耐受、重塑细胞外基质、增强瘤细胞侵袭性和调控瘤微环境促进瘤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在瘤的诊断上有诸多优势:外泌体可保护其中的核酸类物质,防止其迅速降解;外泌体的形成与亲源细胞的状态密切相关;针对外泌体内容物的检测比传统的瘤标志物更具有特异性;外泌体宽泛存在于多种体液样本中,以其为基础的瘤诊断可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及时监测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这种检测更易监控且样本更易收集。
Vlassov等人发表的一篇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及组成的专利文献中介绍,通过终浓度为8%的PEG6000与生物体液共孵育14h后,10000xg离心1h,可将直径在30-150nm之间,且包含丰富RNA的外泌体沉淀下来。因此采用终浓度为8%的PEG6000沉淀血清中的外泌体,为了进一步纯化胎盘相关外泌体,将获得的包含外泌体的沉淀用PBS重新悬浮后,加入非线性蔗糖密度梯度层,10000xg超速离心5h,将分层液采用PEG6000进行2次沉淀。经过多次实验反复验证,确定同时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分子及胎盘特异性蛋白分子的胎盘来源外泌体所在密度层。外泌体主要来源于细胞内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 。
外泌体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信使”,可通过三种方式介导细胞通讯:(1)外泌体以旁分泌的方式与靶细胞相互作用,通过受体–配体作用黏附到靶细胞表面,随后被内吞入靶细胞,或直接将内容物释放到靶细胞内,从而激huo靶细胞;(2)外泌体的胞外膜蛋白可以被蛋白酶切割,产生的片段可以与靶细胞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激huo靶细胞;(3)外泌体还可以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发生膜融合,导致外泌体中的蛋白和核酸非选择性转移到目标细胞,从而引起靶细胞的响应。通过介导细胞间的通讯,外泌体不jin能够参与多种生理过程,比如消除胞内陈旧分子、呈递抗原、分化调节性T淋巴细胞或髓样细胞以抑制免疫反应,而且还可以参与疾病形成的病理过程,如通过与受体细胞的相互作用传播病原物质、促进中流转移过程中的血管生长和中流细胞迁移。外泌体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来对疾病进行检测。杭州外泌体提取
外泌体可以直接进入受体细胞影响细胞功能。河南外泌体芯片
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瘤,在亚洲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胃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结肠病相同,主要依靠内窥镜,早期胃病的症状并不明显,且临床常用的瘤标志物对胃病患者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差,因此,胃病往往发现于晚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转移。研究者发现胃病细胞高表达CD97并可经外泌体分泌的方式调节瘤细胞的MAPK信号通路,促进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外泌体中CD97的检测成或许能成为一种有潜在价值的胃病诊疗工具。胃病细胞能选择性地将let-7包装到外泌体中,并释放至周围环境中,促进胃病的恶性进展。胃病细胞外泌体可作用于抗瘤的T细胞,抑制AKT的活性。外泌体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瘤抑制免疫功能的潜在机制。在另一项被认为有潜在胃病诊断价值的lnRNA的研究中,通过对胃病患者、胃上皮异型增生与健康人的比较发现,LINC00152在胃病患者的血液中可被检测到高表达,且手术前后有明显变化。血清LINC00152主要存在于外泌体中,在外泌体的保护下,可以稳定保存,血清外泌体LINC00152具有胃病标志物的潜能。河南外泌体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