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外泌体通过唤醒瘤相关信号通路、诱导免疫耐受、重塑细胞外基质、增强瘤细胞侵袭性和调控瘤微环境促进瘤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在瘤的诊断上有诸多优势:外泌体可保护其中的核酸类物质,防止其迅速降解;外泌体的形成与亲源细胞的状态密切相关;针对外泌体内容物的检测比传统的瘤标志物更具有特异性;外泌体宽泛存在于多种体液样本中,以其为基础的瘤诊断可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及时监测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这种检测更易监控且样本更易收集。在细胞外基质中,外泌体膜蛋白可被蛋白酶剪切,碎片作为配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唤醒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俪斯康胶原外泌体
外泌体(Exosome)介导瘤血管的形成和转移。外泌体(Exosome)能将自身的细胞因子IL-8和VEGF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内皮细胞膜表面受体,导致瘤血管快速形成并较终通过发生EMT过程促进瘤的迁移。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中含有血管生长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以不同的作用方式促进瘤血管的形成,如VEGF通过唤醒磷酸酯酶C和第二信使的形成,诱导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物的表达,使得基底膜降解,从而促进瘤细胞的迁移。一种外泌体的制备及应用血液中的成纤维细胞所释放的外泌体,可以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移动和增殖以及血管新生来促进伤口愈合。
流式细胞技术针对外泌体的表面抗原标记物进行检测,能够实现外泌体的高通量、多通道分析。但是由于外泌体的粒径小、折射率低,所以采用常规的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时往往需要将外泌体与beads连接以增大表面积、增强反射,操作耗时又费力。Tian等搭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流式细胞仪(HSFCM),将可检测的外泌体粒径降至40nm,能够在不连接beads的情况下实现每分钟10000个外泌体的检测,并且能够结合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外泌体标志蛋白质的定量检测,目前该仪器已商品化。
寻找肝脏疾病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一直是研究热点,也是难点。不同肝脏疾病中,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所携带的核酸和蛋白组分之间存在差异。这些不同生理状态下外泌体所携带的特异性蛋白分子、miRNA等,是潜在的分子诊断和预后标志物。肝细胞患者中,血清外泌体miR-21、-18a、-221、-222和miR-224明显上升,miR-101、-106b、-122和miR-195明显下降。而HCC患者肝移植复发后,血清外泌体miR-718水平明显下降。除外泌体外,微泡也有可能作为新型标志物,研究发现HCV患病者中CD4+和CD8+T细胞来源的微泡含量上升;而肝脏干细胞分泌的微泡中多种miRNAs上调。日本和光着眼于巨噬细胞的外泌体受体Tim4蛋白,制备Tim4细胞外域与磁珠结合的“Tim4磁珠”。
在当代准确医疗的大趋势下,外泌体的发现和研究为肺病的早期诊断和医治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外泌体在液体活检中的巨大潜力可以为肺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种瘤来源的外泌体在肺病的发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临床医疗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合适的医治方案,以达到改善肺病患者生存率,延长肺病患者生存时间的目的。但是,针对外泌体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广大研究者解决,如:外泌体的纯化及标记方法、如何寻找外泌体的靶基因、外泌体的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等。总而言之,外泌体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基于外泌体与肺病的研究,有望研发出能够应用于肺病临床诊断和医治的有效措施,造福更多的患者。活内的外泌体动态(哪个外泌体迁移至何处)也会成为今后需要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唾液外泌体摄取
科学家也尝试利用外泌体的压制发病机制功能。俪斯康胶原外泌体
外泌体及活性蛋白能直接穿透皮肤间隙,快速直达基底层起效;富含100+多种胞外基质蛋白、胞外基质酶以及细胞黏附分子;能够有效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HDFs)中I型胶原蛋白、成纤维蛋白,促进皮肤有效快速再生(Rejuvenation);能够有效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HDFs)弹性蛋白生成,保持皮肤饱满和弹性;有效降低皮肤成纤维细胞(HDFs)中胶原蛋白酶(MMP-1)的生成从而防止皮肤间质中IIIIII型胶原蛋白被降解;富含活性物质能够促进皮肤有些血管的修复与重建再生。俪斯康胶原外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