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至2007年间,中国经济总量扩大了3.3倍,但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增长5%和62%,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1%和54%。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污染减排***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2008年全国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149万吨/日,...
查看详细 >>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介绍2013年环保工作进展情况的发布会上称,计划重点是抓两头,一头是污染重的地方坚决进行治理,另一头是水质较好的河湖坚决保护起来,不能先污染再治理。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要大幅度削减工业污染的排放;二是要管理好城市生活污染的排放;三是治理好农村河沟、河岔。在去年7月召开的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处长汪涛表示...
查看详细 >>有机废气处理洗涤塔是废气处理技术,对工业废气如酸雾废气处理、碱雾废气处理和油漆废气处理、喷漆废气处理、有机废气处理的吸收溶解、化学废气吸附、氧化还原、酸碱中和有明显功效,达到国家工业废气排放标准。适用范围广化工厂废气处理、轻工废气处理、印染、医药废气处理、制药厂废气处理、钢铁厂废气处理、机械制造废气处理、电子厂废气处理、电镀厂废气处理、喷...
查看详细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土壤中污染物的电迁移、电渗析、电泳和酸性迁移等电动力学过程。电动力学修复技术通常有几种应用方法;原位修复,直接将电极插入受污染土壤,污染修复过程对现场的影响**小;序批修复,污染土壤被输送至修复设备分批处理;电动栅修复,在受污染土壤中依次排列一系列电极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的离子态污染物。与挖掘、上壤冲洗等异位技...
查看详细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而我国本身也是淡水资源相对贫瘠的国家,拯救城市生活用水就像拯救我们的生命一样,时不我待! [3]工业废水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很多种类的污染物,不同行业产生的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均有明显的差异。 [4]电镀废水电镀和金属加工业废水中锌的主要来源是电镀或酸洗的拖带液。污染物经金属漂洗过程又转移到漂洗水中。酸洗工序包括将金属(...
查看详细 >>(1)吸附法聚醚类化合物可以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而粘土类吸附剂的效果也非常理想。如用蒙脱土可以吸附聚乙二醇,吸附可在30min内达到平衡。膨润上、酸性粘土及活性粘土等的吸附容量也是很大的,可达到活性炭的30%~50%。用铁交换的高岭上可以用来吸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OP-7,吸附容量在pH为1.1时为0.71gOP~7/g铁交换高岭土、据...
查看详细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其次,部分地方**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
查看详细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法。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需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类型。废水生物处理***使用的是需氧生物处理法,按传统,需氧生物处理法又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类。活性污泥法本身就是一种处理单元,它有多种运行方式。属于生物膜...
查看详细 >>用吸附、吸收、燃烧等方法,对石油化工、涂料生产、凹版印刷、粘接等行业排出的烃、醇、酮、醛、酯、胺等各种含碳氢的化合物加以回收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治理主要有两方面:(1) 采用无污染工艺,少用有毒原料,控制有毒废气排放量;(2) 对各种工业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净化处理。有机废气的净化处理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冷凝法、催化燃烧法、直接...
查看详细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
查看详细 >>期待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水、大气、土地的污染等监控力度日益加大.“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土壤修复被纳入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国家将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地方**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增强,根据环境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分别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
查看详细 >>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
查看详细 >>